形态描述
形态
毛色:体背毛为银灰褐色,毛尖淡土黄色即黄沙土色,毛基银灰色,比东北鼢鼠色淡,无鲜亮的铁锈红色。体侧与四肢外侧毛色渐淡。腹部为稀疏的淡灰色毛,稍带少量污白色毛尖。吻端为白或污白色,少数个体此白色区可至鼻上部。面部为淡灰褐色短毛,向后逐渐过渡为体背部银灰褐色长毛。仅少数个体在额头处有极细小的臼斑,如张家口围场地区的110个草原鼢鼠中仅18只额头有小白斑。
头骨:形状似东北鼢鼠,稍小。鼻骨后方较细,鼻骨后缘呈“八”形缺刻,其末端未超过颌额缝。二颅顶嵴近似平行,顶嵴后端在老成体粗大。人字嵴不如东北鼢鼠发达。枕中嵴发达。门齿孔在老成体被前颌骨包围的较多(3/4)。
牙齿:臼齿似三叶形。第3上下臼齿明显小于第1、2上下臼齿,约为第1上下臼齿的1/2,且形状简化为两叶形或第3横叶极小而不明显。
量衡度(衡:g;量:mm)
外形:
头骨:
毛色:体背毛为银灰褐色,毛尖淡土黄色即黄沙土色,毛基银灰色,比东北鼢鼠色淡,无鲜亮的铁锈红色。体侧与四肢外侧毛色渐淡。腹部为稀疏的淡灰色毛,稍带少量污白色毛尖。吻端为白或污白色,少数个体此白色区可至鼻上部。面部为淡灰褐色短毛,向后逐渐过渡为体背部银灰褐色长毛。仅少数个体在额头处有极细小的臼斑,如张家口围场地区的110个草原鼢鼠中仅18只额头有小白斑。
头骨:形状似东北鼢鼠,稍小。鼻骨后方较细,鼻骨后缘呈“八”形缺刻,其末端未超过颌额缝。二颅顶嵴近似平行,顶嵴后端在老成体粗大。人字嵴不如东北鼢鼠发达。枕中嵴发达。门齿孔在老成体被前颌骨包围的较多(3/4)。
牙齿:臼齿似三叶形。第3上下臼齿明显小于第1、2上下臼齿,约为第1上下臼齿的1/2,且形状简化为两叶形或第3横叶极小而不明显。
量衡度(衡:g;量:mm)
外形:
标本数 | 体重 | 体长 | 尾长 | 后足长 |
♂♂ (57) ♀♀ (65) | 291.3 (222—395) 299 (255—343) | 201.6 (160—264) 195.8 (160—290) | 49.2 (35—75) 48.2 (15—63) | 31.5 (29—35) 31.4 (13—45) |
头骨:
标本数 | 颅全长 | 颅基长 | 鼻骨长 | 腭长 | 齿隙 | 颧宽 | 眶间宽 | 后头宽 | 后头高 | 上颊齿列长 |
♂♂ 57 | 47.2 (42.1—50.3) | 44.1 (39.7—48.3) | 18.1 (16—20.4) | 21.7 (19.2—25.3) | 14.4 (12.3—16.5) | 30.0 (21.3—36.2) | 9.4 (6.9—11.6) | 27.4 (20.2—32.6) | 21.8 (18.4—24) | 9.4 (8.4—10.4) |
♀♀ 65 | 45.5 (39.5—47.5) | 42.6 (37.5—45.5) | 16.3 (15.1—17.5) | 21.1 (19.3—22.7) | 13.9 (12.3—15) | 28.5 (21.1—32.6 | 8.0 )(6.2—11.6) | 27.1 (23.7—30.0) | 21.3 (19.6—24) | 9.7 (8.5—20.4) |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第1上臼齿内侧仅有1个深内凹角,位于相当3个外侧横叶的中间位
置。第3上臼齿为二叶形,齿长约为第1上臼齿的1/2。门齿孔1/2—3/4被前上颌骨包围。尾被毛短密。
置。第3上臼齿为二叶形,齿长约为第1上臼齿的1/2。门齿孔1/2—3/4被前上颌骨包围。尾被毛短密。
大小
量衡度(衡:g;量:mm)
外形:
头骨:
外形:
标本数 | 体重 | 体长 | 尾长 | 后足长 |
♂♂ (57) ♀♀ (65) | 291.3 (222—395) 299 (255—343) | 201.6 (160—264) 195.8 (160—290) | 49.2 (35—75) 48.2 (15—63) | 31.5 (29—35) 31.4 (13—45) |
头骨:
标本数 | 颅全长 | 颅基长 | 鼻骨长 | 腭长 | 齿隙 | 颧宽 | 眶间宽 | 后头宽 | 后头高 | 上颊齿列长 |
♂♂ 57 | 47.2 (42.1—50.3) | 44.1 (39.7—48.3) | 18.1 (16—20.4) | 21.7 (19.2—25.3) | 14.4 (12.3—16.5) | 30.0 (21.3—36.2) | 9.4 (6.9—11.6) | 27.4 (20.2—32.6) | 21.8 (18.4—24) | 9.4 (8.4—10.4) |
♀♀ 65 | 45.5 (39.5—47.5) | 42.6 (37.5—45.5) | 16.3 (15.1—17.5) | 21.1 (19.3—22.7) | 13.9 (12.3—15) | 28.5 (21.1—32.6 | 8.0 )(6.2—11.6) | 27.1 (23.7—30.0) | 21.3 (19.6—24) | 9.7 (8.5—20.4) |
生物学
草原鼢鼠主要栖息在土质松软的高原草原以及荒漠半荒漠草原和稀疏草地,尤以内蒙古未经放牧的原始草原数量最多,大量的鼢鼠丘重重叠叠,可使地表土壤隆起一层。另在农田、弃耕地、苗圃、灌丛、林缘地区也有分布。
草原鼢鼠终生在地下穴道生活。雄鼠穴道呈直线或稍有弯曲较简单,雌鼠穴道纵横交错可延伸很大面积,它们推出地表的松土堆,每隔1—2m就有一个,土丘直径在20—100cm。在河北围场县红葫芦沟(海拔800m),曾观察两只鼢鼠的穴道,其采食道距地表1Ocm,窝距地表125—270cm,在窝的周围有仓库与便所的穴洞(河北鼠疫防治所,1958)。张家口地区草原鼢鼠4月下旬至5月下旬挖掘活动频繁,地面出现大量新土丘。草原鼢鼠很少到地表活动,也曾发现过一只鼢鼠在地面上活动,人们追捕它,不能迅速找到洞口而是急于挖掘新穴道以便逃脱。另据报道若将其洞道挖开,多在8小时内用土堵洞口,少数鼢鼠可迟至22个小时后才堵洞口。在1958年7月曾在地面上捕到一只幼鼠,这都说明草原鼢鼠偶然也到地表活动(河北鼠疫防治站,1958)。
草原鼢鼠繁殖期在4—6月份,5月份雌鼠妊娠率最高,可达60.7%,胎仔数1—4只,多为2—4只,7月上旬可见到幼鼠活动。
草原鼢鼠终生在地下穴道生活。雄鼠穴道呈直线或稍有弯曲较简单,雌鼠穴道纵横交错可延伸很大面积,它们推出地表的松土堆,每隔1—2m就有一个,土丘直径在20—100cm。在河北围场县红葫芦沟(海拔800m),曾观察两只鼢鼠的穴道,其采食道距地表1Ocm,窝距地表125—270cm,在窝的周围有仓库与便所的穴洞(河北鼠疫防治所,1958)。张家口地区草原鼢鼠4月下旬至5月下旬挖掘活动频繁,地面出现大量新土丘。草原鼢鼠很少到地表活动,也曾发现过一只鼢鼠在地面上活动,人们追捕它,不能迅速找到洞口而是急于挖掘新穴道以便逃脱。另据报道若将其洞道挖开,多在8小时内用土堵洞口,少数鼢鼠可迟至22个小时后才堵洞口。在1958年7月曾在地面上捕到一只幼鼠,这都说明草原鼢鼠偶然也到地表活动(河北鼠疫防治站,1958)。
草原鼢鼠繁殖期在4—6月份,5月份雌鼠妊娠率最高,可达60.7%,胎仔数1—4只,多为2—4只,7月上旬可见到幼鼠活动。
生境信息
草原鼢鼠主要栖息在土质松软的高原草原以及荒漠半荒漠草原和稀疏草地,尤以内蒙古未经放牧的原始草原数量最多,大量的鼢鼠丘重重叠叠,可使地表土壤隆起一层。另在农田、弃耕地、苗圃、灌丛、林缘地区也有分布。
繁殖特征
草原鼢鼠繁殖期在4—6月份,5月份雌鼠妊娠率最高,可达60.7%,胎仔数1—4只,多为2—4只,7月上旬可见到幼鼠活动。
国外分布
国内分布
草原鼢鼠仅分布于蒙古高原的广大高原草原地带。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的东部草原地带,另在与内蒙古毗邻的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西部及河北的北部高原草原的过渡地带也有分布。
经济意义
草原鼢鼠主要以植物地下根茎为食,如大葱、土豆、胡萝卜、豌豆种子等。是农牧业的害鼠。其在围场红葫芦沟草原的分布密度为每公顷3.5—3.83只。
经济用途
草原鼢鼠主要以植物地下根茎为食,如大葱、土豆、胡萝卜、豌豆种子等。是农牧业的害鼠。其在围场红葫芦沟草原的分布密度为每公顷3.5—3.83只。
分类讨论
Milne-Edwards(1867)依内蒙古萨拉齐(Saratsi)的鼢鼠标本,定名Myospalax armandii。此后,Ognev(1947)认为 M. armandii 是 Myospalax aspalax的同物异名。早在1772—1778,D. S. Pallas 已依达乌里亚(Dauuria)、贝加尔湖、鄂嫩河流域的鼢鼠定名了 Mus aspalax Pallas。Ellerman 等(1951)认为东西伯利亚伊尔库次克的 Myospalax dybowskii Sherskey 1873也是 M. aspalax 的同物异名。
近代对于草原鼢鼠是种还是亚种,观点分歧较大。 Milne-Edwards、G. Allen与Ognev等认定其为种。而Ellerman等(1951)提出本亚属应包括两个种,即 M. psilu-rus 与 M. myospalax (包括 M. m. myospalax 和 M. m. aspalax 两个亚种),草原鼢鼠为一亚种。 Corbet(1978)同意 Kuznetsov(1965)观点,认为 Myospalax 亚属仅为一个种(三个亚种)。草原鼢鼠也被定为亚种。
Allen (1940)将 Myospalax 亚属分为二种 M. armapdii(实际是 M. aspalax 的同物异名)和 M. myospalax(包括 M. m. psilurus)。Ellerman等(1951)也分为二种M. psilurus 和 M. myospalax (包括 M. m. aspalax)。 Ognev(1947)将本亚属分为三个种(M. aspalax、M. psiurus 和 M. myospalax)。Kuznetsov 等(1965)认为本亚属仅为一个种(M. myospalax),他是根据А. Л. Кузякина、于文涛、李荣光三人的研究结果,但此工作未公开发表论文。 Corbet(1978)同意 Kuznetsov 观点认为本亚属仅有一个种,但二人皆无分类特征的介绍。
本亚属的主要分类学特征是其M1内侧有一个或两个深内凹角。本次工作观察大量国内 M. aspalax 与M. m. psilurus 的标本并未发现M1有过渡类型,故同意 Allen 观点,认为平枕亚属应为两个种,即 M. aspalax 与 M. myospalax。
近代对于草原鼢鼠是种还是亚种,观点分歧较大。 Milne-Edwards、G. Allen与Ognev等认定其为种。而Ellerman等(1951)提出本亚属应包括两个种,即 M. psilu-rus 与 M. myospalax (包括 M. m. myospalax 和 M. m. aspalax 两个亚种),草原鼢鼠为一亚种。 Corbet(1978)同意 Kuznetsov(1965)观点,认为 Myospalax 亚属仅为一个种(三个亚种)。草原鼢鼠也被定为亚种。
Allen (1940)将 Myospalax 亚属分为二种 M. armapdii(实际是 M. aspalax 的同物异名)和 M. myospalax(包括 M. m. psilurus)。Ellerman等(1951)也分为二种M. psilurus 和 M. myospalax (包括 M. m. aspalax)。 Ognev(1947)将本亚属分为三个种(M. aspalax、M. psiurus 和 M. myospalax)。Kuznetsov 等(1965)认为本亚属仅为一个种(M. myospalax),他是根据А. Л. Кузякина、于文涛、李荣光三人的研究结果,但此工作未公开发表论文。 Corbet(1978)同意 Kuznetsov 观点认为本亚属仅有一个种,但二人皆无分类特征的介绍。
本亚属的主要分类学特征是其M1内侧有一个或两个深内凹角。本次工作观察大量国内 M. aspalax 与M. m. psilurus 的标本并未发现M1有过渡类型,故同意 Allen 观点,认为平枕亚属应为两个种,即 M. aspalax 与 M. myospalax。
标本信息
标本采集地: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西乌珠穆沁旗、和硕庙、正蓝旗、太朴寺旗,昭乌达盟赤峰、哲里木盟通辽,黑龙江泰来,辽宁彰武,河北围场、沽源、康保、尚义。